山东省人民政府令
(第363号)
《山东省行政调解办法》已经2024年12月30日省政府第83次常务会议通过,现予公布,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。
省 长 周乃翔
2025年1月9日
山东省行政调解办法
(2025年1月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363号公布 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)
第一章 总 则
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行政调解工作,及时有效化解与行政管理有关的争议和纠纷,维护社会和谐稳定,根据《
山东省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》等法律、法规,结合本省实际,制定本办法。
第二条 本省各级行政机关以及法律、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(以下统称行政机关)开展行政调解工作,适用本办法。法律、法规、规章另有规定的,适用其规定。
本办法所称行政调解,是指行政机关通过说服、疏导、协调等方式,引导公民、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平等协商、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自愿达成协议,依法化解与履行行政管理职责有关的民事纠纷的活动。
第三条 行政调解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,实行属地管理、分级负责,谁主管、谁负责,遵循自愿平等、合法公正、便民高效的原则,尊重公序良俗,不得损害国家利益、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公民、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。
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行政调解工作的领导,协调解决行政调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,完善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、司法调解的联动工作机制,并将行政调解工作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。
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、督促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调解工作。
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履行行政调解工作主体责任,加强对本系统、领域行政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。
第六条 行政机关开展行政调解工作,不得收取任何费用,不得以行政调解代替行政执法活动。
第七条 对在行政调解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或者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,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、奖励。
第二章 行政调解范围
第八条 法律、法规、规章规定的下列民事纠纷,可以进行行政调解:
(六)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因成员身份确认异议,或者内部管理、运行、收益分配等发生的纠纷;
(七)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赔偿数额纠纷、专利纠纷、著作权纠纷;
(八)水污染、噪声侵害引起的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,土壤污染纠纷;
第九条 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民事纠纷,由法律、法规、规章规定的具有相应行政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进行行政调解。
省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制定统一的行政调解事项清单,明确进行行政调解的行政机关、法律法规规章依据、民事纠纷类型等内容,并向社会公布。
第十条 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对同一民事纠纷依法都具有行政调解工作职责的,由最先收到行政调解申请的行政机关进行行政调解。
行政机关对行政调解工作职责有争议的,应当协商解决;协商不成的,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决定。
第三章 行政调解参加人
第十一条 行政机关进行行政调解,应当指派本机关工作人员主持调解,并可以根据工作需要,邀请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人民调解员或者有关单位人员、专业人员等参与调解。
第十二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、行政机关邀请参与调解的人员(以下统称行政调解人员)调解民事纠纷,应当坚持合法合理的原则,明法析理,主持公道,依法开展行政调解工作,并对知悉的当事人的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等事项予以保密。
第十三条 行政调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,应当主动回避,当事人及其代理人也有权申请其回避:
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申请行政调解人员回避的,应当说明理由。行政机关决定行政调解人员回避的,应当及时更换其他行政调解人员;决定不予回避的,应当向当事人说明理由。
当事人以外的公民、法人和其他组织与民事纠纷有利害关系的,可以向行政机关申请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调解,或者由行政机关通知其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调解。
第三人不按时参加行政调解的,不影响行政调解工作的进行。
第十五条 民事纠纷一方当事人超过5人的,应当推选1至3名代表人参加行政调解。
当事人、第三人可以委托1至3名代理人参加行政调解。当事人、第三人委托代理人的,应当向行政机关提交授权委托书,明确委托事项、权限和期限等内容。
(三)接受、拒绝行政调解或者要求中止、终止行政调解;
(二)遵守行政调解工作秩序,尊重其他行政调解参加人员;
第四章 行政调解程序
第十八条 行政机关可以根据民事纠纷当事人申请进行行政调解,也可以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后主动组织行政调解。
(四)属于本办法规定的行政调解范围和行政机关的行政调解工作职责。
第二十条 民事纠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,行政机关不进行行政调解:
(一)人民法院、仲裁机构、有关调解组织等已经依法受理或者作出处理的;
(四)当事人就同一事实和理由重复提出行政调解申请的;
······
© 北大法宝:(www.pkulaw.cn)专业提供法律信息、法学知识和法律软件领域各类解决方案,是全国目前数据最丰富、内容最权威、功能最强、更新最快、用户最多的综合法律信息平台。劳动法宝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,正式引用法规条文时请与标准文本核对。